中南大学的操场上,上千名学子站立成八瓣梅花形状的队伍。他们手执瑶族长鼓,嘴角扬起笑容,目光灼灼地望着前方。
乐声一响,长鼓随节拍而起。瑶歌忽而凝噎忽而高亢,一阵一阵规律的鼓声敲击,有力地书写着瑶家儿女的不屈与刚强。人群中,有一位黑色皮肤的外国留学生随着乐声旋转、翻扑、大蹦、仰腾,正跳得酣畅淋漓。
唐纳德(前排右二)在跳长鼓舞
他是来自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唐纳德。那是他第一次亲身投入到瑶族传统舞蹈——长鼓舞舞蹈中去。他和上千名中国学生一起,共舞秋风,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
梦中的瑶族情、眼前的长鼓舞,于此刻在唐纳德心中渐渐重叠······
如果要问中南大学的国际留学生,他们最爱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唐纳德会说是瑶族的长鼓舞,安托尼会说是舞龙,佩德罗会说是合唱中国歌。
“舞蹈是相通的,用心”
从观看长鼓舞表演的第一天起,唐纳德就深深爱上了这个舞蹈。他说,长鼓舞让他想起自己的家乡——赞比亚。
长鼓舞粗犷勇猛、奔放刚强的风格像极了热情洋溢的非洲风情。从小在传统卡林杜拉音乐熏陶下成长的唐纳德对于鼓点有着灵动而本能的反应。一边是非洲小鼓,一边是瑶族长鼓,在他这里融汇合一。
长鼓在唐纳德手中轻快地翻转、摇动,受拍击发出有力的声响。他时而跳跃,时而蹲坐,脚步随乐曲和鼓点而动。激昂的节奏下,唐纳德的舞姿在整齐划一的队列中格外显眼。他的脸上洋溢着热情又兴奋的笑容,他挥动的双臂和律动的双腿表演着忘我的快乐。
“和这么多人一起跳舞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在我来到中国后实现了!”跳完长鼓舞广播操的他仍然兴奋得还没缓过神来,“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里有一句话:无论你的手在做什么,要用你的整个心一起去做。今天我就是用整个心在跳长鼓舞!”
渴望成为长鼓舞继承者的他后续学习了更多长鼓舞背后的文化,成为中南大学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的常驻一员。每每路过长鼓舞展示厅前,他总会驻足观看。陈列的瑶族长鼓令唐纳德痴迷不已。“这些花纹非常美。”顺着唐纳德手指的方向,是长鼓鼓身上的传统纹饰图案。
在他眼里,中国文化是特别的。“世界一直变化,但中国人民一直坚持站立在自己的传统的东西上,这太赞了。”唐纳德深深喜爱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拓着自己拥抱中国的维度。
“前段我还参加了汉字书写比赛,学习了书法呢!”唐纳德脸上写满了骄傲。
“我感到和中国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
第一次看到学校龙狮队表演的安托尼内心充满了震撼。
来自卢旺达的他从没见过这么喜气洋洋、整齐又富于变化的舞蹈。眼花缭乱的舞步引得他连连鼓掌。当即,他就报名参加了学校龙狮队。
安托尼刚一训练就发现,舞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基本功——八字舞龙开始,扎马步、臂力训练等成为他日常锻炼的项目。
安托尼参加的中南大学国际学生舞龙舞狮队
“我因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而选择参加舞龙队,尝试过之后因为真正喜爱舞龙这个项目而一直坚持。”从他初到中南大学,在计算机学院读研究生起至今,舞龙这项运动,安托尼一坚持就是六年。训练场上的他,手中高举龙身,穿梭在队伍间,跳跃、翻腾、缠绕、游戏,一条神气十足的舞龙活灵活现。
作为最初加入舞龙队的留学生,安托尼意识到应该将舞龙舞狮推广到更多的留学生中去。2015年,他参与组织了中南大学第一支国际学生舞龙队。现在的安托尼在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六年间,国际学生舞龙队陆陆续续集结了蒙古、马达加斯加、贝宁、刚果金等数十个国家的近百位国际留学生,连续夺得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的金牌。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现场
在安托尼看来,龙展示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全身心投入舞龙运动的他,逐渐理解了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团结感。“舞龙不是展示个人的运动,重要的是整个团体的配合,我们加在一起是一条龙。”
为了成为默契的一条龙,安托尼与留学生舞龙队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日常两三天训练一次以保持身体素质,到比赛前训练强度甚至达到了一天内早晚两次。每当有新成员加入,安托尼等一众老队员身上的压力就更是增加。舞姿动作、节拍踩点都可以通过一遍一遍的重复练习达到熟练,但是要理解中国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把握舞龙的精髓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并不容易。
“这是挑战,但也是最好的学习。通过舞龙,我感到与中国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
安托尼总是笑着给队员们打气。在队员们整齐划一的加油声中,这条“世界龙”高扬起自己的头,游向中南大学一众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群体中去。
“我爱中国音乐,我会唱很多”
排练中的笃厚厅门虚掩着,一阵又一阵合唱乐声飘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合唱团吟唱的《归园田居》在走廊间流淌。
门被轻轻叩响,推开,一位皮肤黝黑的外国留学生走进音乐室。来自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佩德罗站在一旁的角落里静静聆听,不时跟随乐曲打起节奏,微微摇摆的身体泄露出他完全沉醉于音乐的秘密。
一曲作罢,他找到合唱团的团长:“我想加入合唱团,和你们一起唱歌!我爱中国音乐,我会唱很多。”
团长说,佩德罗讲这句话时,眼睛是闪光的。
由于讲话方式和发声习惯的问题,佩德罗的声音一开始难以融入到合唱团中去。“我的声音又白又扁,在歌曲中是非常突兀的。”他笑着说道,“是合唱团的朋友们一直在帮我一起调整。”从发音开始,佩德罗一点一点纠正着自己普通话的语音、语调,改变自己控制气流的方式。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练习来克服,而要在把握歌曲艺术性的同时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对佩德罗来说是很大的困难。
佩德罗一个人坐在低声部最后一排,嘴里轻轻朗读着歌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乐谱上密密麻麻画满了标记。读音的标注、词语意思的解释、场景的意境与情感,他细致地一一罗列。
最初开始排练《归园田居》时,要理解文言文形式的歌词对他来说并不容易。“我总是找团里的朋友们聊,看看他们是怎么理解歌词的意思,学着融入到中国学生的思维里去。”一遍一遍反复地诵读,一遍一遍对着窗外的月亮想象画面,佩德罗终于建构起了自己对于歌词的认识。
佩德罗(最后一排右三)作为合唱团一员
参与“永远跟党走”中南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场音乐会
唱起《黄河大合唱》的他,眼前翻涌出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浮现出与险滩、急浪的搏斗的英勇顽强的船夫;用长沙方言唱起的《浏阳河》的他,沉醉于波光粼粼、浩浩荡荡涌向湘江的浏阳河,憧憬于湖湘人民对生活的礼赞与热爱。
“我爱中国的许多歌曲,它们给我对中国新的认识。歌词里很多讲精神层面的东西,让我们对永恒和未知保持探寻。”
在合唱团的歌声里,佩德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发觉自己来到一个生动而可爱的国家,他开心地笑了。
跳起民族风、舞起传统龙、唱起中国歌,国际留学生在常年氤氲着传统文化氛围的中南大学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中国体验,延展着自己的中国认识。
在这里,留学生脚踏着真实的中国土地,感受着“活色生香”的传统文化,体验着善良淳朴的风土人情,与中国学生同住同学,留学生的身心与中国逐渐贴近。从最初的勇敢尝试,到后来沉醉其中,甚至成为主动推广中国文化的领头羊,这份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双方共同努力下的结晶。
“我毕业后很快就要回国了,”佩德罗谈及离别语气中透露出不舍,“很幸运,我来到了中国,中国的文化、人们、美食让我爱上了这里,我舍不得离开。但我又想能立即回国,告诉我所有的朋友们,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中国是多么可爱和强大!”
多年来,中南大学致力于创造更加包容、多元的文化大环境,开展的剪纸体验、戏曲讲座、民乐欣赏乃至传统节日民俗体验等活动,使中国文化沁入到了留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系列活动也得到了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20余家国内媒体,来自美国、英国等34个国家的80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与集中报道。
以万人大合唱、红色故事分享会、红歌联奏等形式开展的“青春纪念日”“青春告白祖国”等品牌活动,推动中南校园青春正能量发展和国际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形成。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引入的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京剧院等一场场富有传统特色的视听盛宴带着中南大学的国际留学生在中国高雅艺术的海洋畅游······中国文化因而得以逐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中南小团子”微信公众号(2022年1月20日)